家里有宝宝一定要小心,做好预防少受罪!
发布时间:[2022年06月11日] 浏览次数:
最近发现各平台上咨询手足口的家长逐渐多了起来,有些爸爸妈妈分不清是什么,咨询宝宝身上疹子以及如何护理。5~7月份,确实是手足口高发的时节,有些家长一提手足口就立马紧张起来,恨不得连夜带着宝宝到医院去。
今天,我们就来聊聊手足口的那些事,了解之后,希望能够缓解家长的焦虑。
手足口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,尤其是3岁以下的儿童。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,主要致病血清型包括柯萨奇病毒(CV)A组4~7、9、10、16型和B组1~3、5型,埃可病毒的部分血清型和肠道病毒71型(EV-A71)。之前以CV-A16和EV-A71最为常见,现在CV-A6型病毒感染也有增多的趋势。病毒可通过感染者的粪便、咽喉分泌物、唾液和疱疹液等广泛传播。
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、毛巾、手绢、牙杯、玩具、食具、奶具以及床上用品、内衣等引起感染;还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;
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物亦可感染。
在手足口高发时节,和生病或者隐性感染的孩子在同一公共场合玩,他们的触碰过的东西,都有可能成为传染源。
之前有妈妈说,带孩子玩了海洋球之后,回来就得了手足口,因为焦虑孩子的病情没来得及找原因。等孩子康复之后才想起来,可能正是那次的玩耍导致孩子中招的。
因此,疾病高发季节家长切不可大意。
宝宝出现这些症状要警惕:
♦ 低热:约半数以上患儿出现低热;
♦ 皮疹:皮疹在发病当天或第3天即出现,先是玫瑰色红斑或斑丘疹,1天后即有部分皮疹形成水疱,主要见于手、足心和口腔,婴幼儿或皮疹多者,有时膝、肘部也可见到。可2~4天后吸收干燥,成深褐色结痂,脱痂后不留瘢痕。
♦ 拒绝进食,流口水:由于宝宝的口腔两颊黏膜、唇内、舌边、软腭也散在有疱疹,疱疹破溃后形成溃疡,患儿吃东西倍感疼痛,便会出现拒食等现象。
需要警惕的是,近期有上升趋势的CV-A6型病毒,皮疹不仅限于手、足、口、臀,还可累积至上臂、大腿、躯干和胸背部等部位。皮损更为严重,皮疹更加密集,可表现为大疱样改变,伴疼痛及痒感;结痂,甚至会留疤;约30%的孩子在病后2~4周有脱甲的症状。
重症早期识别
多数情况下,孩子只是普通型,家长多无需担心,甚至做好家庭护理即可。但年龄3岁以下、病程3天以内和EV-A71感染可能会发展为重症,下列指标提示孩子可能发展为重症病例危重型:
1、持续高热:体温大于39℃,常规退热效果不佳;
2、神经系统表现:出现精神萎靡、头痛、眼球震颤或上翻、呕吐、易惊、肢体抖动、吸吮无力、站立或坐立不稳等;
3、呼吸异常:呼吸增快、减慢或节律不整,安静状态下呼吸频率超过30~40次/分;
不幸中招手足口怎么办?
♦ 观察病情
如果孩子出现高热不退、头痛、呕吐、精神萎靡、嗜睡、呼吸浅快、呼吸困难等症状加重的现象,要及时就诊。
♦ 补充营养,补充水分
孩子常常会因为口腔疱疹引起的疼痛而拒食,所以饮食要清淡、可口、易消化,口腔有糜烂时吃一些常温的流质食物。禁食过烫、辛辣等刺激性食物。每次餐后用温水漱口,口腔有糜烂时可涂鱼肝油,以减轻疼痛,促使糜烂早日愈合。
♦ 保证休息
疾病期间,保证睡眠质量对于疾病的恢复也是很重要的,如果孩子处于发热状态,家长定期监测体温即可。没有特殊情况,无需喊醒宝宝。
♦ 居家消毒
每天清洁常接触的家具、玩具、地面、马桶,可以用84消毒液消毒(按说明稀释使用)。
♦ 做好隔离
家长不能因宝宝症状轻而送幼儿园。尽量让患儿待在家里,避免去人多的公共场所或与健康儿童密切接触;直到热度、皮疹消退,一般需隔离2周。
♦ 对症治疗
发热的孩子,可以选用对乙酰氨基酚或者布洛芬进行退热,物理降温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孩子的不适。已经出皮疹的孩子,要剪短指甲,尽量避免孩子抓破疹子,造成感染。
预防措施记心中,远离疾病少受罪
• 饭前便后、外出归来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给宝宝洗手,不要让宝宝喝生水、吃生冷食物;
• 家长接触宝宝前或更换尿布、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,妥善处理垃圾污物;
• 宝宝的奶瓶、奶嘴以及其他餐具使用前后均应及时清洗干净;
• 在手足口病流行期间,不宜带宝宝到人群聚集,空气流通不畅的公共场所;
• 接种手足口疫苗。